家里有这书已经有些年头了,但是我从来没有翻过它,现在应该连封皮都还没撕,我很庆幸,在我年纪尚小的时候没有去读这本书。
昨天读完了这本书,有一点自己的感受,我想把他记录下来。
还记得上初中的时候,语文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让买一本《读者》或者《意林》,然后在其中选几篇文章读还要做批注,其中的好的词语和语句要划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,还不能少于多少处。
这本书读下来,我总共划了下三句话,每句话都让我感受很深。
“福贵,我不想死,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。”
这话是家珍生了重病的时候跟丈夫福贵说的话。
小时候,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,听家里的长辈说:“等我年纪大了,活差不多了,我就走了。”。
看似是想得开,老了活够了,差不多就走了,大家不用牵挂我了的意思。小时候的我是有点信的,小时候我也无牵无挂的,觉得走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国庆的时候媳妇生病住院了,周边有不少重症的人,有的一晚上都在咳嗽,肺都要咳出来了,有的呼吸困难孩子一直在边上盯着心率,有的已经很久没有睡觉了,他们受了这么疼痛,也还在医院里。
我跟媳妇讨论起了这事,媳妇说:“人哪有那么容易走,没生病的时候嘴上说着走就走了,真生病了,人的求生本能就占据了上风了。身上疼起来了,就会想着赶快好起来,而不是走了算了,加上心里还有挂念就更不想走了。”
“你回来就什么都好了。”
这话是福贵被抓去充军去了,过了几年才回来的时候,家珍对福贵说的。
我想每个男孩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吧,在外面遇到事情了,到最后兜底的都是破罐子破摔的方法。你打我一拳,我也得还你一拳,软的硬的都不怕。
时间从不停留,长大,毕业,结婚,有了娃娃,再遇到这样的事情,想一想。
别人打我一拳,我真的要还他一拳吗,然后一起在派出所里吃几顿。还是说大点,吃几年免费的国家饭?真就没有其他的好方法了吗?
想想老婆孩子在家里等你回来一起吃饭,娃娃一路奔来冲向你,你高高的举起他,其乐融融的不好嘛?
几拳把家打散了,把人打没了,何必呢。只要人还在,你回来就什么都好了。
“你走吧。”
这是福贵从村里到城里看看自己的外孙,晚上要从城里回家了,外孙苦根对他说的话。
其实也就是个简单的告别。
但是我两个月前才听过这三个字,出自两岁半的小娃娃嘴里。
娃娃是妈妈带大的,每天晚上睡觉都要妈妈抱着睡觉,还要双手抱着睡觉,单手搂着可不行。
从生下来到现在没有妈妈陪觉的日子加一起也就一只手数过来了。
这样的小娃娃就不要指望他能理解什么词语了,但是他知道东西没了是什么意思,吃的没了就没的吃了,玩具没了就没的玩了。
妈妈生病了会传染,就在医院住院了。没几天,妈妈想娃娃了,娃娃也想妈妈了,妈妈生病也好了一点,我就接他来医院看看妈妈。
在接娃娃来的路上,就已经开始在想分别的场景了,肯定又要闹好久,哄很久才能好。
晚上吃过饭,玩了一会该回家睡觉了,要跟妈妈分开了,舍不得妈妈,要妈妈抱抱,妈妈抱了一会,我接过来,跟他说:“妈妈生病了,要一个人在医院治疗,如果不治疗的话,妈妈就没了”。
他揉了揉眼睛,看着妈妈,又用小手推了推妈妈说:“你走吧”。
说完,不哭了,也不闹了。我从没听过他说这话,也没见他这样跟妈妈告别过。
晚上下班我跟媳妇讨论这本书,我说如果我早几年看这本书,肯定没有这些感受。
她边喝着羊肉汤边说:“你早几年看这本书可能会看不下去,也可能会有其他的感受,等你老了在看这本书,应该还有不同的感受。”
我没有抬头,继续吃着她从外面给我带回来的炒饭,小孩拿着两个剥好的鹌鹑蛋站在餐椅上捣乱。